你,有多久没换过手机了?
今年一季度、受疫情等因素影响,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1%,红绿蓝厂三家的销量也都有所下降。
这锅也不能全甩给疫情。前有iQOO 1年时间迭3代发11款机型的工业奇迹,这机不换也罢,后有苹果1套模具用3代清5年库存的暖心故事,最后8 Gen更是直接把车门焊死。
如此对比之下。还真成了这两年最有看头的手机了,折叠屏手机,手机厂商似乎又拿出了当年群雄争霸、吊打苹果的劲头。
虽然7699(OPPO Find N)到17999(华为Mate X2 5G)的价格、16年的特斯拉,让折叠屏手机就像是09年的苹果,还只是属于一小部分人的电子奢侈品。
2022年的苹果和特斯拉,已经是各自领域毫无争议的头号玩家,折叠屏也会有如此光明的前途吗?
目前来看,几乎所有安卓厂商,都齐聚在了折叠屏手机的赛道上。并且从各家产品的迭代速度来看,看做是下一个“未来”,大家似乎真的把折叠这一形态。
是不是未来先不讲,发布了全球第一台折叠屏手机的柔宇很可能没未来了。
上个月13号、曾经参与搞垮乐视的女人刘姝威,发出了一篇名为《拯救柔宇》的文章。作为柔宇独董。希望能拯救陷入欠薪、裁员、停产传闻的柔宇,她公开寻求资金帮助。
另一边。将苹果推出折叠屏设备的预测时间,也在上月发推,从2024年改为了2025年,知名苹果预言家郭明錤。
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已经陷入危机。种种现象好像都在证明,最会赚钱的苹果又迟迟不发兵,折叠屏手机的未来远不及厂商们描绘的那般美好。
最近折叠屏领域新闻实在多,为什么手机厂商,尤其是安卓厂商仍要在这一赛道上重金投入?折叠屏手机的方向真的错了吗?
为什么安卓厂商都在做折叠屏?
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,已经发展到瓶颈了,初代 iPhone 定下的智能手机形态。
屏幕从3.5英寸LCD屏、到现在的千万像素前后四摄;手机性能也有了质的飞跃,到现在的6.7英寸高刷OLED全面屏;摄像头从200万像素单摄。
但与此同时、过去厂商们还能靠着高刷屏打响一个品牌,新技术研发的边际收益却越来越低,靠着首发全面屏撑起一个系列。而现在厂商们费大力自研各种芯片,到头来感知不强还会被用户各种吐槽。
不过没办法,同质化越来越严重,在国内这个卷到极致的手机市场,从硬件到系统。硬件上就不用说了,情况基本跟当年差不多。
好的是,就是大家换机时,都开始纠结配色和摄像头模组了,那智能机周销量回到十年前也就不意外了,高价低配的现象已经少了很多;坏的嘛。
这还没完,看看近两年的手机市场。华为被制裁后,苹果的占有率反倒直线上升。安卓本来就卖得多挣得少,现在肥水都流不到自家阵营里,你上你也急
内外交困下,安卓厂商们比谁都希望下一个变革赶快到来。当能够弯折的OLED面板自出现后,折叠屏手机的出现就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毕竟显示技术从LCD进化到柔性OLED后。更别提改变手机形态的折叠屏了,就已经有了曲面屏和全面屏的成功案例。
折叠屏的先烈——柔宇
这肯定是未来!至少梭哈折叠屏的柔宇是这么想的。
尽管。但叫它一声折叠屏“先烈”,很多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槽点多多,产品问题严重,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。
2018年10月底。意气风发;小米刚刚在故宫博物院发布了 MIX 3 滑盖机,干翻华为,华为刚刚在国内外两地发布了搭载麒麟980的 Mate 20系列旗舰机。
谁也没想到、一家来自深圳的公司,发布了全球第一台折叠屏手机,其中的柔性屏幕还是独立自主的技术。柔宇科技一时间风光无限、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错失投资后曾说:“每次看到他们的好消息,我都心如刀绞。”
徐小平以后可能再也不用心如刀绞了、来的全是坏消息,毕竟柔宇正泥足深陷。
柔宇选择在2018年做手机、勇气可嘉,结果就是两代产品惨淡的销量。手机卖不出去其实并不重要、致命的是,作为一家屏厂,自主研发的柔性屏无人问津。
华为的第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推出时,就有人猜测屏幕供应商会不会是柔宇,结果却是来自京东方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事儿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了,没有一台屏幕供应来自柔宇,其它厂商后推出的所有折叠屏手机。
除此之外、京东方、华星光电等老牌屏厂,都只是将可折叠柔性屏作为其中一个方向。
而柔宇却是选择了一条技术路线(ULT-NSSP)与主流(LTPS)不同、应用方向与主流不同的道路,小众到在国内外搜索引擎、学术网站都搜不到除报道以外的详细信息。
而且从商业的角度来说,封闭自主的技术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事,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喜欢自己单干的日本。所有东西都握在自己手里、自己吃肉,合作伙伴连汤都喝不到。曾经的半导体、等离子电视、氢能源汽车等等都是如此。
所以柔宇的失败、显然不能完全怪罪给折叠屏手机,它只是率先走错了岔路口而已。
问题是,折叠屏手机总体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吗?
毫无疑问。从支持多点触控的电容屏(初代iPhone,LCD电容。2007年)。到柔性OLED制成的曲面屏(三星盖乐世S6edge,2016年),2015年),折叠屏手机肯定有创新,而且创新还不小,再到COP封装下的全面屏(小米mix。但它不是下一个初代iPhone,更不会产生所谓的交互革命。
为什么折叠屏不是未来
所谓革命,那些影响深远的创新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,在消费领域,延续性(Sustaining)创新与颠覆性创新(Disruptive),用另一个创投圈更 熟悉的词来讲是颠覆性创新。
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的奔驰一号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汽车。内燃机酷炫是酷炫,但受限于早期昂贵的价格以及糟糕的可靠性,自然也就没能影响到马车市场,没人买得起这玩意儿,除了烧包的贵族富豪之外。
直到1908年福特 Model T 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后汽车才开始走向平民大众,交通运输业才彻底发生了改变。
同样的。人们从来没想过与网络相关的社交、娱乐、购物等活动可以统统在一部手机上完成,iPhone之前。
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可以完全不接触电脑,生活、娱乐甚至部分工作都能用手机或平板解决。
这才是iPhone真正革命的地方,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的本质。
而从OLED进化来的折叠屏。显然不是版本答案,也不具备“改变世界”的能力。
本质上只是将平板与手机合二为一,而没有发生改变,并且现有阶段也没有提供所谓的“杀手级应用”,影音等内容消费只是增强。至于生产力就更扯了,你的下一台电脑不能是iPad更不能是折叠屏手机,结果各位有目共睹,这事儿iPad和安卓平板都尝试过了。
就算不从商业创新的视角来看、折叠屏同样问题明显,仅仅是从现实来说。
现在的折叠屏手机、但关键部件,虽然在可用性上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,例如铰链、柔性屏、表面盖板材料等。
这上面遇到的很多问题。所以它并不能像处理器性能一样,能在短时间内有所进步,都是涉及到材料学、精密加工甚至是基础化学层面的底层技术。
这就导致了,折叠屏手机的整体成本居高不下。
将近四年的发展时间、平均价格依旧要比旗舰手机还高。毫不夸张的说、现在的折叠机就是电子奢侈品,而且多数购买者也确实不在意实用性。我就遇到过某出海公司的合伙人。当他跟我安利华为折叠屏的好处时,一掏出来别人就知道你很商务,反复强调的点是“这玩意儿真的很不错。”
可惜,不是所有人都会冲着一个商务的形象就随便拍出一万块。
折叠屏手机的成本如果迟迟降不下去的话,这么一个二合一的悖论就出现了:
如果折叠屏手机的价格超过了手机和平板之和,那大众消费者为什么要同时牺牲两边的体验,来换取一台又贵又重的二合一设备呢?
不解决这一点的话,就更别提什么未来了,折叠屏手机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小众市场。
产业升级的好机会
最后。给个结论,我不觉得折叠屏是未来,但这并不是说我就反对折叠屏的发展。恰恰相反,我十分支持厂商们在折叠屏手机上的努力。
原因很简单,都表达了不喜欢、不实用的观点,虽然有不少用过折叠屏手机的朋友,首先是对我们消费者来说,虽然它可能不是手机形态的最终归宿。
但我相信屏幕前应该有不少人跟我这氪一样,心心念念着年轻人的第一台折叠屏手机。
我现在还记得去年在体验店时,已经很久没有在手机上见到过了,如果不是那五位数的标价,我可能真的就一上头,那种屏幕展开后扑面而来的科技感,第一次上手摸到折叠屏手机的感受。
而厂商们其实也擅长干这个。能卖出去就意味着能够加快供应链研发,就能实现厂商们最为熟悉企且擅长的,毕竟折叠屏的销量这两年蹭蹭上涨,卖货、赚钱、投入研发、降低成本、再卖货、再赚钱的良性循环。就跟当年的特斯拉一样。价格降得慢不要紧,有盼头就行。
更重要的,这也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好机会。
新,也就意味着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,也就意味着未来的优势地位。
虽然过去折叠屏手机的供应链分布以海外为主。国内供应厂商已经慢慢追了上来,但在玻璃盖板、铰链等关键部件上。
别忘了,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在我们这。
所以无论如何,厂商们,请务必卷得厉害一些。从大学用上第一部智能手机到现在、还是安卓厂商们互相撕逼的那个时代,各家总会拼了命的拿出些新东西来证明自己,因为我知道在骂战之后,我最怀念的。
无论是新的设计、新的系统功能、新的UI动画。我也会对下一部手机抱有无限的憧憬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。买又不想买,选又没得选。